新華社北京電(記者李斌)臨床面對急危重難疾病,中藥藥量不能再按目前普遍認為的經方一兩折合3克計算,而應按照9克折算,才既有效又安全……
經過5年努力,在國家973計劃“以量-效關系為主的經典名方相關基礎研究”項目支持下,中國科學家經過大量文獻、實物考證尤其是通過開展11項逾千人的臨床研究,從臨床、基礎、煎煮研究等多個維度,解開了中藥經方劑量千年之謎,建立了方藥量效關系研究的方法學體系,為臨床急危重難疾病的劑量選擇提供了依據。
“這些成果不僅引領中醫(yī)走向量化時代,更使中醫(yī)個體化醫(yī)學模式的內容變得豐富?!敝袊こ淘涸菏恐芎隇f。
“藥味要緊,分量更要緊?!彼幬飫┝渴侨〉门R床良好療效的關鍵。長期以來,由于對中醫(yī)方藥劑量理論缺乏深入系統(tǒng)研究,使其始終停留在傳統(tǒng)、模糊描述與概括階段,制約了中醫(yī)藥發(fā)展。
后世稱為“方書之祖”的《傷寒雜病論》之方,因藥少而精,藥專力宏,被譽為“經方”,受到世界中醫(yī)藥界廣泛認可和運用。但因年代久遠,度量衡屢經變異,使仲景經方之本源劑量成為千古之謎,人們往往把漢代的經方一兩折合為3克,成為目前通行的經方劑量使用常識。臨床上單味藥劑量變小,處方卻越來越大,藥味越來越多?!秱s病論》經方平均單劑藥味數為4.81味,而現(xiàn)代中醫(yī)湯劑處方平均單劑藥味數是經方的3倍左右,達到14.64味。
以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副院長仝小林為首席科學家,由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江西中醫(yī)藥大學、福州大學等單位專家組成的科研團隊首次全面考證了經方50味常用中藥在2000多年時間里臨床用量的演變歷史,深刻揭示了唐末兩宋時期方藥用量驟然大幅下降、現(xiàn)今用量變小的原因。
科學家們以治療糖尿病的葛根芩連湯、治療急性不全性腸梗阻的大承氣湯和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的麻杏甘石湯等示范經方為對象,從藥理、毒理、代謝組學、元基因組學、網絡藥理學等多學科角度進行研究,初步建立了方藥量效關系研究方法學體系,提出并證實了“隨癥施量”等臨床用量策略。
“我們的研究突破了困惑復方量效研究的技術瓶頸,證實了中藥存在寬泛的劑量范圍,為急危重癥臨床擴大用量范圍提供了循證醫(yī)學證據。當然,在治慢病和治未病時,用量需酌情遞減?!辟谛×终f。
“方藥量效關系研究難度很大,但前景廣闊,才剛剛開始?!笔澜缰嗅t(yī)藥學會聯(lián)合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李振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