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赤小豆(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赤小豆為豆科植物赤小豆Vigna umbellata (Thunb.) Ohwi et Ohashi或赤豆Vigna angularis (Willd.) Ohwi et Ohashi的干燥成熟種子。秋季果實成熟而未開裂時拔取全株,曬干,打下種子,除去雜質(zhì),再曬干。產(chǎn)于河北、吉林、江蘇、安徽、江西、山東、廣東、云南、陜西等地。

  • 中藥名稱赤小豆

  • 中藥學(xué)名(拉丁名)VIGNAE SEMEN

  • 別 名小豆、赤豆、紅豆

  • 所屬功效類利水滲濕藥

  • 豆科

  • 分布區(qū)域產(chǎn)于河北、吉林、江蘇、安徽

來源

本品為豆科植物赤小豆Vigna umbellata (Thunb.) Ohwi et Ohashi或赤豆Vigna angularis (Willd.) Ohwi et Ohashi的干燥成熟種子。(《中國藥典2020》)

分布產(chǎn)地

產(chǎn)于河北、吉林、江蘇、安徽、江西、山東、廣東、云南、陜西等地。

入藥部位

果實及種子

采收加工

秋季果實成熟而未開裂時拔取全株,曬干,打下種子,除去雜質(zhì),再曬干。(《中國藥典2020》)

藥材性狀

赤小豆:呈長圓形而稍扃,長5-8mm,直徑3-5mm。表面紫紅色,無光澤或微有光澤;一側(cè)有線形突起的種臍,偏向一端,白色,約為全長2/3,中間凹陷成縱溝;另側(cè)有1條不明顯的棱脊。質(zhì)硬,不易破碎。子葉2,乳白色。氣微,味微甘。
赤豆:呈短圓柱形,兩端較平截或鈍圓,直徑4-6mm。表面暗棕紅色,有光澤,種臍不突起。(《中國藥典2020》)

性味歸經(jīng)

甘、酸,平。歸心、小腸經(jīng)。(《中國藥典2020》)

藥材功效

利水消腫,解毒排膿。(《中國藥典2020》)

藥材主治

用于水腫脹滿,腳氣浮腫,黃疸尿赤,風(fēng)濕熱痹,癰腫瘡毒,腸癰腹痛。(《中國藥典2020》)

用法用量

9-30g。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中國藥典2020》)

用藥禁忌

陰虛津傷者慎用,過劑可滲利傷津。(《中藥大辭典》)

貯藏保存

置干燥處,防蛀。(《中國藥典2020》)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本品橫切面:
赤小豆:種皮表皮為1列柵狀細(xì)胞,種臍處2列,細(xì)胞內(nèi)含淡紅棕色物,光輝帶明顯。支持細(xì)胞1列,呈啞鈴狀,其下為10列薄壁細(xì)胞,內(nèi)側(cè)細(xì)胞呈頹廢狀。子葉細(xì)胞含眾多淀粉粒,并含有細(xì)小草酸鈣方晶和簇晶。種臍部位柵狀細(xì)胞的外側(cè)有種阜,內(nèi)側(cè)有管胞島,橢圓形,細(xì)胞壁網(wǎng)狀增厚,其兩側(cè)為星狀組織,細(xì)胞呈星芒狀,有大型細(xì)胞間隙。
赤豆:子葉細(xì)胞偶見細(xì)小草酸鈣方晶,不含簇晶。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2g,加75%乙醇1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赤小豆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冰醋酸—甲醇—水(70:35:10:8)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2%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枒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中國藥典2020》)

中藥配伍

1.治水腫坐臥不得,頭面身體悉腫:桑枝燒灰、淋汁,煮赤小豆空心食令飽,饑即食盡,不得吃飯。(《梅師集驗方》)
2.治卒大腹水?。喊酌└淮蟀眩《谷?,煮取干,去茅根食豆,水隨小便下。(《補缺肘后方》)
3.治水腫從腳起,入腹則殺人:赤小豆一升,煮令極爛,取汁四、五升,溫漬膝以下;若已入腹,但服小豆,勿雜食。(《獨行方》)
4.治腳氣:赤小豆五合,葫一頭,生姜一分(并破碎),商陸根一條(切)。同水煮,豆?fàn)€湯成,適寒溫,去葫等,細(xì)嚼豆,空腹食之,旋旋啜汁令盡。(《本草圖經(jīng)》)
5.治腳氣氣急,大小便澀,通身腫,兩腳氣脹,變成水者:赤小豆半升,桑根白皮(炙,銼)二兩,紫蘇莖葉一握(銼,焙)。上三味除小豆外,搗羅為末。每服先以豆一合,用水五盞煮熟,去豆,取汁二盞半,入藥末四錢匕,生姜一分,拍碎,煎至一盞半,空心溫服,然后擇取豆任意食,日再。(《圣濟(jì)總錄》赤小豆湯)
6.治傷寒瘀熱在里,身必黃:麻黃二兩(去節(jié)),連軺二兩,赤小豆一升,杏仁四十個(去皮、尖),大棗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兩(切),甘草二兩(炙)。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半日服盡。(《傷寒論》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7.治急黃身如金色:赤小豆一兩,丁香一分,黍米一分,瓜蒂半分,熏陸香一錢,青布五寸(燒灰),麝香一錢(細(xì)研)。上藥搗細(xì)羅為散,都研令勻。每服不計時候,以清粥飲調(diào)下一錢;若用少許吹鼻中,當(dāng)下黃水。(《圣惠方》赤小豆散)
8.治腸痔大便常血:小豆一升,苦酒五升,煮豆熟,出干,復(fù)納清酒中,候酒盡止,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度。(《肘后方》)
9.治熱毒下血,或因食熱物發(fā)動:赤小豆杵末,水調(diào)下方寸匕。(《梅師集驗方》)
10.治疽初作:小豆末醋敷之,亦消。(《小品方》)
11.治大小腸癰,濕熱氣滯瘀凝所致:赤小豆、薏苡仁、防己、甘草,煎湯服。(《瘍科捷徑》赤豆薏苡湯)
12.治小兒天火丹,肉中有赤如丹色,大者如手,甚者遍身,或痛或癢或腫:赤小豆二升。末之,雞子白和如薄泥敷之,干則易。一切
并用此方。(《千金方》)
13.治腮頰熱腫:赤小豆末和蜜涂之,或加芙蓉葉末。(《綱目》)
14.治小兒重舌:赤小豆末,醋和涂舌上。(《千金方》)
15.治舌上忽出血,如簪孔:小豆一升,杵碎,水三升,和攪取汁飲。(《肘后方》)
16.下乳汁:煮赤小豆取汁飲。(《產(chǎn)書方》)
17.治婦人吹奶:赤小豆酒研,溫服,以滓敷之。(《婦人良方補遺》)
18.治風(fēng)瘙癮疹:赤小豆、荊芥穗等分,為末,雞子清調(diào)涂之。(《綱目》)
19.治食六畜肉中毒:燒小豆一升,末,服三方寸匕。(《千金方》)

中藥炮制

除去雜質(zhì),篩去灰屑。(《中國藥典2020》)

道地性

非道地

相關(guān)論述

1.《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下水,排癰腫膿血。
2.《名醫(yī)別錄》:主寒熱,熱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僻,下脹滿。
3.《藥性論》:消熱毒癰腫,散惡血不盡、煩滿。治水腫皮肌脹滿;搗薄涂癰腫上;主小兒急黃、爛瘡,取汁令洗之;能令人美食;末與雞子白調(diào)涂熱毒癰腫;通氣,健脾胃。
4.《食療本草》:和鯉魚爛煮食之,甚治腳氣及大腹水腫;散氣,去關(guān)節(jié)煩熱,令人心孔開,止小便數(shù);綠赤者,并可食。暴利后氣滿不能食,煮一頓服之。
5.《蜀本草》:病酒熱,飲汁。
6.《食性本草》:堅筋骨,療水氣,解小麥熱毒。
7.《日華子本草》:赤豆粉,治煩,解熱毒,排膿,補血脈。
8.《本草綱目》:辟溫疫,治產(chǎn)難,下胞衣,通乳汁。
9.《本草再新》:清熱和血,利水通經(jīng),寬腸理氣。
10.王好古:治水者唯知治水,而不知補胃,則失之壅滯。赤小豆消水通氣而健脾胃,乃其藥也。
11.《本草綱目》:赤小豆,其性下行,通乎小腸,能入陰分,治有形之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脹除腫,止吐而治下痢腸僻,解酒病,除寒熱癰腫,排膿散血而通乳汁,下胞衣產(chǎn)難,皆病之有形者。久服則降令太過,津液滲泄,所以令肌瘦身重也。其吹鼻瓜蒂散及辟瘟疫用之,亦取其通氣除濕散熱耳。
12.《本草經(jīng)疏》:凡水腫、脹滿、泄瀉,皆濕氣傷脾所致,小豆健脾燥濕,故主下水腫脹滿,止泄,利小便也?!妒畡吩?,燥可去濕,赤小豆之屬是矣。陶弘景云,小豆逐津液,利小便,久服令人枯燥。凡水腫脹滿,總屬脾虛,當(dāng)雜補脾胃藥中用之,病己即去,勿過劑也。其治消渴,亦借其能逐胃中熱從小便利去,若用之過多,則津液竭而渴愈甚,不可不戒也。
13.《本草新編》:赤小豆,可暫用以利水,而不可久用以滲濕。濕癥多屬氣虛,氣虛利水,轉(zhuǎn)利轉(zhuǎn)虛而濕愈不能去矣,況赤小豆專利下身之水而不能利上身之濕。蓋下身之濕,真濕也,用之而有效;上身之濕,虛濕也,用之而益甚,不可不辨。
14.《本經(jīng)疏證》:癰腫膿血,是血分病,水腫是氣分病,何以赤小豆均能治之?蓋氣血皆源于脾,以是知血與水同源而異派,浚其源,其流未有不順者矣。然凡物之于人,能抑其盛者,不必能起其衰,能起其衰者,不必能抑其盛,癰腫膿血為火之有余,水腫則火之不足,赤小豆兩者兼治,既損其盛,又補其衰。

傳說淵源

       相傳,北宋仁宗年間的一個春天,皇帝趙禎一日起床時,頓覺耳下兩腮部發(fā)酸,隱隱作痛,用手一摸,感到有些腫脹,遂喚來御醫(yī)。御醫(yī)給趙禎切脈后,又細(xì)細(xì)地察看了兩腮,然后奏道:“陛下此癥,名謂痄腮(腮腺炎),乃風(fēng)濕病毒之邪,由口鼻而入所致。當(dāng)以普濟(jì)消毒飲內(nèi)服,如意金黃散外敷,可得龍體安康?!?/span>
       不料三天過去,趙禎的病情不僅不見好轉(zhuǎn),反而逐漸惡化:惡寒發(fā)熱,倦怠嘔吐,兩腮腫痛堅硬,張口困難。面對這種狀況,御醫(yī)們慌了手腳,一個個走馬燈似的為之診斷,然后聚集研討方劑。有的說“陛下乃邪與氣血相結(jié),當(dāng)服軟堅消腫之劑”;有的說“萬歲系濕毒內(nèi)襲,需用清熱解毒之法”;如此等等,最終未能確定方案。趙禎知道后大怒,遂急下詔求天下名醫(yī)。
       一張皇榜飛出宮門:“凡能治愈皇上之疾者,必有重賞?!本┏侵畠?nèi),雖名醫(yī)云集,然“伴君如伴虎”,又有誰敢去冒這個風(fēng)險?一晃二日,京城有個姓傅的郎中,看到那張皇榜,他想:在京城近日生意清淡,無人問津,衣食無著,這皇帝患的是痄腮之病,有何難哉?于是返回住處,取出赤小豆若干,研成細(xì)末,以水調(diào)成糊狀,美其名曰“萬應(yīng)鮮凝膏”。然后快步前去揭下皇榜,給皇帝治?。簩⑺幐嗑鶆驍偼坑诨继?,再用紗布蓋住,繃帶固定。一連三天,居然治好了皇上痄腮?;噬洗笙?,重賞了傅郎中。從此,傅郎中名聞京城,病人絡(luò)繹不絕,門庭若市,應(yīng)接不暇。
       這治好皇上之疾的赤小豆,又名紅豆、紅小豆等,是常用中藥材之一。

原標(biāo)題:赤小豆
詞條標(biāo)簽:赤小豆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guān)論述相關(guān)論述
  • 傳說淵源傳說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