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源】《中國藥典》2015年版706、707頁。
【處方】熟地黃480g、酒萸肉240g、牡丹皮180g、山藥240g、茯苓180g、澤瀉180g。
【制法】以上六味,牡丹皮蒸餾提取揮發(fā)性成分,蒸餾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酒萸肉用70%乙醇回流提取二次,每次2小時(shí),合并提取液,濾過,濾液備用。熟地黃、山藥、澤瀉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時(shí),第二次1小時(shí),合并煎液,濾過,濾液與上述蒸餾后的水溶液合并,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15-1.20(50℃),放冷,加乙醇使含醇量達(dá)70%,靜置48小時(shí),取上清液與上述酒萸肉提取液合并,減壓回收乙醇至無醇味,備用;茯苓加水煮沸后,于80℃溫浸二次,每次1.5小時(shí),濾過,合并濾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15-1.20(50℃)的清膏,與上述備用液合并,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30(50℃)的稠膏,減壓干燥,粉碎成細(xì)粉,加入丹皮揮發(fā)性成分及精制大豆油,混勻,制成軟膠囊1000粒,即得。
【性狀】本品為軟膠囊,內(nèi)容物為棕褐色的膏狀物;味甜、微酸。
【藥性分析】方中重用熟地黃,滋陰補(bǔ)腎,填精益髓,為君藥。山萸肉補(bǔ)養(yǎng)肝腎,并能澀精;山藥補(bǔ)益脾陰,亦能固精,共為臣藥。三藥相配,滋養(yǎng)肝脾腎,稱為“三補(bǔ)”。但熟地黃的用量是山萸肉與山藥兩味之和,故以補(bǔ)腎陰為主,補(bǔ)其不足以治本。配伍澤瀉利濕泄?jié)?,并防熟地黃之滋膩戀邪;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溫澀;茯苓淡滲脾濕,并助山藥之健運(yùn)。三藥為“三瀉”,滲濕濁,清虛熱,平其偏勝以治標(biāo),均為佐藥。六味合用,三補(bǔ)三瀉,其中補(bǔ)藥用量重于“瀉藥”,是以補(bǔ)為主;肝脾腎三陰并補(bǔ),以補(bǔ)腎陰為主,這是本方的配伍特點(diǎn)。
【功效】滋陰補(bǔ)腎。
【主治】用于腎陰虧損,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消渴。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2次。
【規(guī)格】每粒裝0.38g。
【貯藏】密封,置陰涼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