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醫(yī)文化 > 中醫(yī)古籍 > 其它 > 正文

太平圣惠方

信息來源:國醫(yī)小鎮(zhèn)發(fā)布時間:2018/4/18

御制《太平圣惠方》序

朕聞皇王治世,撫念為本。法天地之覆載,同日月以照臨;行道德而和慘舒,順寒暄而知盈縮;上從天意,下契群情,罔憚焦勞,以從人欲,乃朕之愿也!且夫人稟五常,藥治百病。能知疾之可否,究藥之征應者,則世之良醫(yī)也。至如風雨有不節(jié)之勞,喜怒致非理之患,疾由斯作,蓋自物情。茍非窮達其源,窺測其奧,徒煩服食以養(yǎng)于壽命,消息可保于長生矣,自古同,多乖攝治,疾之間起,積之于微。勢兆已形,求諸服餌。方既弗善,藥何救焉?書曰∶藥不螟眩,厥疾弗瘳。誠哉是言也!且如人安之道,經(jīng)絡如泉?;蝰Y騁性情,乖戾形體,莫知傷敗,致?lián)p壽齡。蓋由血脈榮枯,肌膚盛弱,貪其嗜欲,不利機關(guān),及至虛羸,不防他故。四時逆順,六氣交爭,賢者自知,愚者未達。是以圣人廣茲仁義,博愛源深。故黃帝盡岐伯之談,虢君信越人之術(shù)。揆度者,明于切脈;指歸者,探乎幽玄。論之,則五音自和,聽之,則八風應律,譬猶影響,無不相從。求妙刪繁,備諸方冊,討尋精要,演說無所不周,詮詁簡編,探賾悉聞盡善,莫不考秘密,搜隱微。大矣哉,為學乃至于此耶!則知天不愛其道,而道處其中;地不愛其寶,而寶舍其內(nèi)。夫醫(yī)者,意也。疾生于內(nèi),藥調(diào)于外。

醫(yī)明其理,藥效如神。觸類而生,參詳變易,精微之道,用意消停。執(zhí)見庸醫(yī),證侯難曉。

朕昔自潛邸,求集名方,異術(shù)玄針,皆得其要,兼收得妙方千余首,無非親驗,并有準繩。

貴在救民,去除疾苦。并偏于翰林醫(yī)官院,各取到經(jīng)乎家傳應效藥方,合萬余道。令尚藥奉御王懷隱等四人,??本庮悺7仓T論證,并該其中;品藥功效,悉載其內(nèi)。凡候疾之深淺,先辨虛實,次察表理,然后依方用藥,則無不愈也。庶使天高地濃,明王道之化成;春往秋來,布群黎之大惠。昔炎帝神農(nóng)氏,長于姜水,始教民播種,以省殺生;嘗味百草,區(qū)別藥性,救夭傷之命,延老病之生,黔首日用而不知,圣人之至德也。夫醫(yī)道之難,昔賢猶病。

設使誦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明而未能盡,窮此之道者,其精勤明智之士歟!朕尊居億兆之上,常以百姓為心,念五氣之或乖,恐一物之失所,不盡生理,朕甚憫焉!所以親閱方書,俾令撰集,冀溥天之下,各保遐年,同我生民,躋于壽域。今編勒成一百卷,命曰《太平圣惠方》,仍令雕刻印版,遍施華夷。凡爾生靈,宜知朕意。


敘為醫(yī)

夫清濁形分。陰陽位設。四時序矣。萬物生矣。滋味既興。疾恙斯作。神農(nóng)嘗之百草。

黃帝立以九針。岐伯雷公。備論診脈。華佗扁鵲。廣著群書。分弦鉤毛石之功。定君臣佐使之用。立神圣功巧。判虛實浮沉。邇后伎士分鑣。名醫(yī)接踵。皆窮玄奧。盡播聲光。自古迄今。更相祖述。道符濟國。志在救人也。夫為醫(yī)者。先須諳甲乙素問。明堂針經(jīng)。俞穴流注。

本草藥對。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里虛實。陰陽盛衰。諸家方論。并須精熟。然后涉獵詩書。該博釋老。全之四教。備以五常。明希夷恬淡之門。達喜舍慈悲之旨。儻盡窮其大體。

即無炫耀聲稱。泛濫名節(jié)。心中未了。指下難明。欲別死生。深為造次。故曰醫(yī)者意也。非常之意爾。是以上醫(yī)醫(yī)國。中醫(yī)醫(yī)人。下醫(yī)醫(yī)病。又曰上醫(yī)聽聲。中醫(yī)察色。下醫(yī)診脈。又曰上醫(yī)療未病。中醫(yī)療欲病。下醫(yī)療已病。夫如是則須洞明物理。曉達人情。悟造化之變通。定吉兇之機要。視表知里。診候處方。常懷拯物之心。并救含靈之苦。茍用藥有準。則厥疾必瘳。若能留心于斯。具而學之。則為醫(yī)之道。盡善盡美。觸事皆通矣。

敘診脈法

夫脈者。醫(yī)之大業(yè)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為醫(yī)者哉。是以古之哲醫(yī)。寤寐俯仰。不與常人同域。造次必在于醫(yī)。顛沛必在于醫(yī)。故醫(yī)者必能感于鬼神。通于天地??梢詽???梢砸缿{。若與常人混其波瀾。則庶事隳壞。使夫物類。將何仰焉。由是言之。學人必當摒棄俗情經(jīng)曰∶診脈之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jīng)脈未盛。絡脈調(diào)勻。氣血未亂。乃可診脈。視其五色。察其精明。觀五臟有余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梢詻Q生死凡人稟形氣。有中適。有躁靜。各各不同。氣脈潮動。亦各隨其性韻。故呼而脈再至。

吸而脈再至。呼吸之間復一至。合為五至。此為中適者也。春秋中。日夜正等。其呼而脈至多。吸而脈至少?;蛭}至多。呼而脈至少。此則不同。為冬夏日夜長短之異也。凡氣脈呼吸。晝夜變通。效于四時。然于呼吸定息。應五至之限。無有虧僻。猶晷刻與四時長短。

而歲功日數(shù)無遺也。若人狀貌有羸有壯。其呼吸雖相接續(xù)。而晝夜息度。隨其漏刻。是謂呼吸象晝夜。變通效于四時也。

分寸關(guān)尺三部脈位法

夫寸關(guān)尺位。多有不同。然脈法始于黃帝。難經(jīng)起自扁鵲。此之二部。俱是祖宗。諸家所述。蓋并枝葉。今則分其尺寸。定其陰陽。的舉指歸。用明大要。俾令后學。免更狐疑。

經(jīng)曰∶凡寸關(guān)尺者。脈之要會也。從關(guān)至尺。是尺內(nèi)。陰之所治也。從關(guān)至魚際。是寸口內(nèi)。

陽之所治也。故分寸為尺。分尺為寸。陰得尺內(nèi)一寸。陽得寸內(nèi)九分。尺寸終始。一寸九分也。夫人之三部。寸口在上。關(guān)脈在中。尺脈在下。經(jīng)云∶先言尺。后言寸。不從上而言。

反從下起者。緣尺澤是人性命之根本。寸口者人身之本。故有命然后有身。所以先言尺澤在上。蓋取命之根本。然后及于身而言之也。凡十二經(jīng)脈。有病之時。先于尺澤寸口而見之。

故尺寸者。是脈之要會也。從關(guān)至尺。是尺內(nèi)陰之所治者。夫三部之脈取中。而上下分之。

從關(guān)中下至尺澤為內(nèi)。是屬陰。故言內(nèi)陰之所治也。言尺澤者。尺脈一寸之外。余脈下入不見。如入深澤而沉。故曰尺澤也。凡診之者。若寸口關(guān)脈不見。唯尺脈在者。其人必不死。

亦如樹之有根。枝葉雖枯。其根氣元活。故寸關(guān)者枝葉也。尺澤者根本也。從關(guān)至魚際是寸口內(nèi)。陽之所治者。夫自關(guān)而向上分之。上至寸口。故言關(guān)至魚際也。魚際者是掌骨后際。

如魚之頸際。故曰魚際也。言從關(guān)上至魚際。下占一寸屬陽。是內(nèi)陽之所治也。然寸口雖占一寸。而脈見九分者。言陽數(shù)奇。陰數(shù)偶故也。是以關(guān)上屬陽。故言九奇也。關(guān)下屬陰。故言寸偶也。故分寸為尺者。夫關(guān)以上。雖取一寸。而脈見九分。故曰分寸。為其先取一尺而言。蓋先從根本言之。故一尺內(nèi)取一寸。一寸內(nèi)取九分而診之。故言分寸為尺。從尺而取寸。

從寸而取分是也。分尺作寸者。從關(guān)以下至尺澤也。蓋取脈長一寸而診之。其一寸之脈。蓋先取一尺之分。而其中除卻九寸。而更取一寸用之。故言陰得尺內(nèi)一寸。陽得寸內(nèi)九分。從始至終。寸尺位脈長一寸九分。此則尺寸始終之法也。凡寸后尺前。兩境之內(nèi)生于關(guān)。為寸關(guān)尺也。上部屬陽故法天。下部屬陰故法地。中部陰陽相共。故法人。關(guān)者穿也。言上可以穿其天。下可以穿其地。上下關(guān)通。而取其中。故言關(guān)也。而分三部候天地人。以法三才也。

凡古法定尺寸者。皆先取一尺而言之。從尺而取寸。此則是其大綱也。又凡人長短不同。其形各異。又曰人長則脈長。人短則脈短。據(jù)此之言。豈可執(zhí)其一概。必在醫(yī)者以意審詳。今則以魚際骨下為寸口。位占九分。更下行一寸為尺部。合成一寸九分。中間為關(guān)部。以安三指不欲備載。深為冗繁。故不可以依憑爾。

辨九候法

黃帝曰∶余聞九候于夫子。眾多博大。不可勝數(shù)。余愿聞要道。以屬子孫。傳之后世。

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終始。上應天光星辰歷紀。下副四時五行貴賤。更立冬陰夏陽。以人應之奈何。愿聞其方。岐伯曰∶妙乎哉問也。此天地之至數(shù)。帝曰∶愿聞天地之至數(shù)。岐伯曰∶始于一終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diào)虛實。

而除邪疾。帝曰∶何謂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頭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三部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臟。故神臟五。形臟四。合為九臟。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diào)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脈。而后調(diào)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帝曰∶決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氣多者死。形氣相得者生。參伍不調(diào)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shù)者死。

辨兩手五臟六腑脈所主法

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腎與命門俱出尺部?;昶枪壬窠砸姶缈?。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人無與膽神門右手寸口者。肺與大腸脈之所出也。關(guān)上者。脾與胃脈之所出也。尺中者。命門三焦脈之所皆沉仿此


論處方法

夫處方療疾。當先診知病源。察其盈虛。而行補瀉。辨土地寒暑。觀男女盛衰。深明草石甘候各治陰損益在用此人風氣濕痹。表里移走。居無常處。散當平之。次當用丸。丸藥者。能逐風冷。破積聚。消諸堅癥。進飲食。調(diào)和榮衛(wèi)。能參合而行之者??芍^上工。故曰醫(yī)者意也。大抵養(yǎng)命之藥則多君。養(yǎng)性之藥則多臣。療病之藥則多使。審而用之。則百不失一矣。

夫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飲食不消以吐下藥。鬼疰蠱毒以蠱毒藥。癰腫瘡瘤以瘡瘤藥。

有新藥草其大

論合和

凡合和湯藥。務在精專。甄別新陳。辨明州土。修制合度。分兩無差。用得其宜。病無不愈療疾非一又多度兩也病屬或生相依方刀劍。

凡煮湯。當以井華水。極令凈潔。其水數(shù)依方多少。不得參差。常令文火小沸。令藥味出。

之。

病凡搗羅丸藥。用重密絹令細。于蜜中和則易熟。若羅草藥為散。以輕細絹。于酒中調(diào)服則不泥。其石藥亦用細絹羅然后研理。數(shù)百過。視色理和。同為佳也。

凡湯酒中。用諸石藥。皆細搗羅之如粟米。亦可以葛篩令調(diào)。并新綿裹。內(nèi)湯酒中同煎凡冬小也凡漬藥酒。皆須細銼。用生絹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隨寒暑日數(shù)視其濃烈便可漉出。不必待服至酒盡也。滓可曝燥微搗。更漬飲之。亦可為散服。

凡合膏藥。初以酒或醋漬令淹浹。不用多汁。密覆勿泄。從今旦至明旦。亦有止一宿者。微火煎之。令三上三下。以泄其熱勢。令藥味得出。上之使幣。幣沸乃下之使沸。靜良久乃上寧。欲小小生其中。有薤白者。以兩頭微焦黃為候。有白芷附子者。亦令小黃色也。豬肪皆勿令經(jīng)水。臘月彌佳。絞膏以新布絞之。若是可服之膏。膏滓亦可酒煮飲之??赡χ?。膏滓則宜以敷病上。此蓋欲兼盡其藥力故也。膏中用雄黃朱砂麝香之輩。皆別研如粉。候絞膏畢。乃可投中。以物疾攪至于凝強。勿使沉聚在下不調(diào)。有水銀胡粉者。于凝膏中研令消散。

凡修煉神仙延年丸散。皆須先凈其室。燒香灑掃。勿令浪語。當使童子搗之。務令細熟杵不效也。其逐急諸小湯散。則不在此限爾。

論服餌

夫藥有君臣。人有虛實。服餌之法。輕重不同。少長殊途。強羸各異?;蛞搜a宜瀉。或可湯者。先服藥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凡藥勢與食氣不欲相逢。食氣消即進藥。藥氣散即進食。如此消息。即得五臟安和。非但藥性之多方。其節(jié)適早晚。復須調(diào)理。今所云先食后食。蓋此義也。凡服湯。欲得稍熱服之則易消。

下若冷相去。如步行十里久再服。若太促者。前湯未消。后湯來沖。必當吐逆。仍問病者腹中藥消散否。乃更進服。

凡服丸藥。補者。皆如梧桐子大。以二十丸為始。從一服漸加至四十丸為限。過多亦損人。

餌名藥獲益甚少也。凡服浸酒藥。欲得使酒氣相接。無得斷絕。斷絕則不得藥力。多少皆隨性飲之。以知為度。不可令大醉至吐。大損人也。

凡服藥治病。先起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為度。今藥中單行一兩種有二味服豈同附子芫花之輩耶。則凡此之類。皆須量用也。

凡餌湯藥。其粥食肉菜。皆須大熟。熟則易消。與藥相宜。若生則難消。復損藥力。仍須少首。

已。

論用藥

夫濟時之道。莫大于醫(yī)。去病之功。無先于藥。人居五行四氣。病生暑濕風寒。藥分三品七若率自胸襟。深為造次。是以醫(yī)不三世。不服其藥。斯言信有之矣。豈不慎思者哉?又不得用土地所無。貴價難市。珠珍諸寶。稀罕所聞??v富貴而無處搜求。設貧下而寡財不及?;蛴谶h邦求藥?;騽t確執(zhí)古方。不能變通。稽于致辯。病既深矣。藥何療焉。由是醫(yī)者。必須舍短從長。去繁就簡。卷舒有自。盈縮隨機。斟酌其宜。增減允當。察病輕重。用藥精微。則可謂上工矣。

凡藥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攝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者。

須相咸甘新

分三品藥及反惡

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yǎng)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

病既榮時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yǎng)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虛羸者。其中品藥性應人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病者應地經(jīng)三明品

玉石上部

玉泉(畏款冬花)玉屑(惡鹿角)丹砂(惡磁石畏咸水)曾青(畏菟絲子)石膽〔水英為使母〔菀)芒硝(石為使畏脂〔曾青畏鐵落菖

玉石中部

水銀(畏磁石)孔公孽(木蘭為使惡細辛)殷孽(惡防己畏術(shù))凝水石(畏地榆解巴豆毒)陽惡牡丹柏子仁菌桂)

玉石下部

青瑯(得水銀良畏雞骨殺錫毒)石(得火良棘針為使惡虎掌鬼臼鷺屎細辛畏水)特生石(得火良畏水)方解石(惡巴豆)代赭(畏天雄)大鹽(漏蘆為使)

草藥上部

六芝(薯蕷為使得發(fā)良惡恒山畏扁青茵陳)天門冬(垣衣地黃為使畏曾青)麥門冬(地黃車麥門冬清酒龍骨良殺天花(術(shù)枸杞使惡(熒火龜甲陸白前)細辛(曾青棗根為使惡野狼毒山茱萸黃畏硝石滑石反藜蘆)獨活〔蠡(音禮)實柴胡(半夏為使惡皂莢畏女藜蘆)(音淹)(音閭)子(荊子薏苡仁為使)菥(音子(得荊子細辛良惡干姜苦參)龍膽(貫眾為使惡防葵地黃)菟絲子〔宜丸不宜煮得酒松脂為使惡云(音桓)菌(音郡)〕巴戟(覆盆子為使惡朝生雷丸丹參)蒺藜子(烏頭防風(惡干姜藜蘆白蘞芫花殺附子毒)絡石(杜仲牡丹為使惡鐵落畏菖蒲貝母)黃芩龍骨理石為使惡菊花芫花玄參白蘚畏款冬勝烏頭解巴豆毒)沙參(惡防己反藜蘆)丹參(畏咸水反藜蘆)天名精(垣衣為使)決明子(蓍實為使惡大麻子)芎(白芷為使)續(xù)斷(地黃為使惡雷丸)黃(惡龜甲)杜若(得辛夷細辛良惡柴胡前胡)蛇床子(惡牡豆貝母)茜根(畏鼠姑)飛廉(得烏頭良惡麻黃)微銜(得秦皮良)五味子(蓯蓉為使勝烏頭)

草藥中部

當歸〔惡(音閭)茹(音如)畏菖蒲海藻牡蒙〕秦艽(音膠)(菖蒲為使)黃芩(山茱萸龍骨為姜〔秦樸為使惡辛(濃樸白薇為使惡桃反烏頭)玄參蘆)石龍芮(大戟(薏苡為旋復花)薇(惡黃干姜干漆大棗山茱萸)紫參(畏辛夷)仙靈脾(薯蕷為使)款冬花(杏仁為使得紫菀良為使惡細藻(反甘

服諸藥忌

有術(shù)勿食桃李。反雀肉胡荽大蒜青魚等。

有藜蘆勿食貍?cè)狻?/span>

有巴豆。勿食蘆筍及野豬肉。

有黃連桔梗。勿食豬肉。

有地黃。勿食蕪荑。

有半夏菖蒲。勿食飴糖羊肉。

有細辛。勿食生菜。

有甘草。勿食菘菜。

有牡丹。勿食生胡荽。

有商陸。勿食犬肉。

有恒山。勿食生蔥生菜。

有空青朱砂。勿食生血物。

有茯苓。勿食醋物。

有鱉甲。勿食莧菜。

有天門冬。勿食鯉魚。

服藥。不可多食生胡荽及蒜雜生菜。又不可食諸滑物果實等。又不可多食肥豬犬肉。油膩肥羹。魚膾腥燥等物。

肝臟用藥

蕤仁(溫微寒)空青(大寒)石膽(寒)決明子(平微寒)青葙子(微寒)曾青(小寒)升麻膽(寒大寒)苦兔肝(寒平)酸膽(寒)青羊肝


心臟用藥

麥門冬(平微寒)遠志(溫)丹參(微寒)紫石英(溫)犀角(寒微寒)玉屑(平)鐵粉(大寒)菖蒲(溫生地黃(大寒

脾臟用藥

黃(微溫)柴胡(平微寒)附子(溫大熱)枳實(寒微寒)陳橘皮(溫)人參(微寒微溫)木通(平)濃樸(溫大溫)干姜(溫大熱)曲(大熱)大麥(溫平)大棗(平)黃石脂榔(溫)胡椒(大(平微溫)

肺臟用藥

款冬花(溫)桔梗(微溫)百合(平)杏仁(溫)紫菀(溫)射(音夜)干(平微溫)紫蘇子(天門冬(平大寒大熱)車前子(寒)葶藶(寒大寒)

原標題:太平圣惠方
上一篇:博濟方下一篇:名醫(yī)別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