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腫的概述
浮腫是以眼臉、頭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為主癥的一種疾病;中醫(yī)診為“水腫”、相當于西醫(yī)的“急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腎功能衰竭、粘液性水腫、心源性水腫、營養(yǎng)障礙性水腫、老年性水腫”等。
病因病機:
①外邪侵襲,阻滯水道,水道不通,水液溢于肌膚。
②氣虛不足,水道運行無力,水液不得外泄而溢于肌膚內(nèi)。
臨床表現(xiàn):主癥:身體局部或全身浮腫。
兼癥:怕冷發(fā)熱,周身酸痛,小便不利。或怕風發(fā)熱,身發(fā)瘡痍,甚者潰爛?;蛏眢w困重、胸悶、不思飲食、反胃。或胸部痞悶,煩熱口渴,小便黃。
治療原則:祛逐外邪,通利水道,或補虛理氣,以利水道。
內(nèi)治法:
①豬膽1只,黃豆適量,矮陀陀(粉乳黃楊)30克。將黃豆納入豬膽內(nèi),陰干研末,每次服0.6至1.5克,用矮陀陀煎湯送服,每日1劑,分3次服。忌食鹽、酸、牛肉、馬肉。
②鐵海棠汁6滴,雞蛋1個。在雞蛋上打一孔,滴人鐵海棠汁,用薄紙封口,置火中煨熟吃,每日早晚各服1個。
③美噎(壯語,即埋在地下的陳木,色黑味香者)、榕樹寄生(榕須)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劑。忌食魚腥、酸類。
外治法:
①針刺或藥線點灸腎腧、膀胱腧、三陰交、氣海、關元、陽陵泉等穴。
②田螺、車前子、大蒜適量,搗爛熬膏,外貼臍部,治急性浮腫。
③蓖麻子、石蒜、冰片適量搗爛,敷雙足涌泉穴,治慢性浮腫。
內(nèi)外兼治:
①野山桃皮刺、滿天星、刺鴨腳木、大葉鳥不站、虎杖、十大功勞、水蘆箱(蘆葦)、九龍?zhí)?、小鉆、大鉆、水澤蘭、糯米藤、六月雪、大力王、柚子葉、水菖蒲、十八癥、麻骨風、五爪金龍各適量,水煎每次服1小杯,每日服3次,余藥液洗澡,
每曰1劑。
②用三棱針剌內(nèi)庭、天樞、中樞各穴,待腫消后用田七粉3克蒸瘦豬肉服。
③空桐木、山蒼樹、十大功勞、九節(jié)風、過山風、楓樹葉、見風消、六月雪各適量,水煎內(nèi)服1小杯,每日服1次,余藥液洗澡,每日1劑。
肚痛的治療方法
肚痛是以肚臍周圍疼痛為主癥的一種疾??;中醫(yī)診為“腹痛”;西醫(yī)屬“慢性胃、十二指腸炎,消化性潰療,胃粘膜脫垂,腸道寄生蟲病,慢性闌尾炎,憩室炎,腸結(jié)核,結(jié)腸炎”等范疇。
病因病機:外感時邪或飲食不節(jié)、食滯內(nèi)?;蚯橹臼д{(diào),氣血郁滯導致谷道不通,氣機受阻。
臨床表現(xiàn):主癥:肚臍周圍疼痛,或灼痛,或脹痛,或隱痛,或劇痛,或刺痛,或時作時止,或持續(xù)不休。
兼癥:或小便清利,大便溏薄,或胸悶不舒,大便不爽,心煩口渴多飲,小便黃少,或肚痛拒按,得食痛劇,或肚痛喜按,得食痛減,或厭食,反酸水。
治療原則:疏通谷道,調(diào)理氣機。
內(nèi)治法:
①雞盲腸(帶糞)烘干為末,每次15至20克,調(diào)酒服。治肚痛久不愈者。
②救必應、雞骨香各15克,兩面針8克,香附9克,重樓、甘草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外治法:藥線點灸臍周四穴、足三里、內(nèi)關。
寢汗的概述
寢汗是睡眠中不自覺地出汗,醒后即止的一種疾?。恢嗅t(yī)診為“盜汗”。
病因病機:陰虛熱熾,水道功能失調(diào)所致。
臨床表現(xiàn):主癥:寐中汗出,醒來自止。
兼癥:手足心熱,午后發(fā)熱,臉紅口干。
治療原則:養(yǎng)明清熱,調(diào)理水道。
內(nèi)治法:
①帶露桑葉適量,瓦上焙干,研末,空腹米湯適量調(diào)取。
②桃干15枚,紅棗10枚,水煎服,每日1劑。
③烏梅10枚,浮小麥15克,大棗5枚,水煎服,每日1劑。
外治法:藥線點灸肝腧、腎輸、神門、筋縮穴。
多汗的概述
多汗是以白晝時汗出,動輒益甚為主癥的一種疾??;中醫(yī)診為“自汗”。
病因病機:味缽(腳)虛弱,水道功能失調(diào),水液外泄所致。
臨床表現(xiàn):主癥:汗多,或動輒出汗,或汗出淋漓。
兼癥:怕風,周身酸痛,周身乏力,容易感冒。
治療原則:補虛斂汗,調(diào)理水道。
內(nèi)治法:
1.金攖子10克,金雀根10克,玉米心15克,瘦豬肉30克,黑豆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2.苧麻葉30克,搗爛,開水沖服。
3.仙鶴草60克,蜜炙白術30克,黨參16克,黃芪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4.黃芪15克,大棗5枚,浮小麥15克,水煎服,每日1劑。
內(nèi)外兼治:舊蒲扇一把,燒灰,牡蠣粉適量,混合調(diào)勻撲身,并取適量調(diào)酒服。
大便難結(jié)的概述
大便難結(jié)是大便秘結(jié)不通,排便時間延長,或欲大便而艱澀不暢的一種疾病。中醫(yī)診為“便秘”。西醫(yī)各種原因引起的大便秘結(jié)均屬此范疇。
病因病機:
①過食辛辣厚味,恣飲酒漿,以致谷道積熱,或于傷摩熱病之后熱傳谷道,耗傷津液,大便失潤干結(jié),難以排出。
②情志不舒,優(yōu)思過度,久坐少動而致腑氣郁滯,阻滯谷道,使谷道通降失常而大便困難。
③勞倦內(nèi)傷,或病后、產(chǎn)后氣血不足,谷道傳導無力,或津枯大揚失潤而大便艱難。
④年高體弱,陽虛氣衰,則排便無力;陰寒凝固,陽氣不通,津液不行,谷道艱濕,則大便難解。
臨床表現(xiàn):主癥:數(shù)日不便,徘便困難,大便干結(jié)或熱結(jié)旁流。
兼癥:肚脹,肚痛,噯氣,不思飲食,頭痛,頭暈,煩悶等。
治療原則:通谷道,利大便。
內(nèi)治法:
①馬鞭草15至30克,紅糖適量,水煎服,每日1劑。(服后屙瀉不止者,可服熱粥1碗。)
②鮮烏桕二層皮30克,搗爛,開水泡服,每日1劑。
③生芝麻適量,研末沖服。
④白烏柏木30克,鹽少許,去粗皮,開水浸泡,待出味后加人白途調(diào)勻頓服。
⑤大黃30克,杏仁6克,水煎服,每日1劑。
外治法:
①連須蔥頭3個,姜1塊,鹽3克,豆豉15粒,共搗爛做成餅,烘熱敷臍部。
②老姜(如指頭大?。?塊,紙包煨熱,蘸麻油塞入肛門內(nèi)。
打嗝的治療方法
打嗝是氣逆上沖,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令人不能自制為主癥的一種疾病。中醫(yī)診為“呃逆”。西醫(yī)“隔肌痙攣”屬此范時。
病因病機:由于飲食不節(jié)或情志不舒或身體虛弱導致谷道之氣不順降,上沖音戶而致。
臨床表現(xiàn):主癥:呃聲連連,或時作時止,或晝夜不停,呃聲或高亢或低弱,緩和。
兼癥:胃部不適,或渴喜冷飲、口臭、尿黃、大便結(jié),或形瘦體弱,臉色無華,食少困倦,手足冷,大便爛,或胸脅脹悶,急躁易怒。
治療原則:暢通谷道,降氣止呃。
內(nèi)治法:
①鮮蘆根或枇杷葉一把,煎濃汁頓服。
②指甲1克(取自患者),燒灰,拌在煙絲內(nèi),用水煙袋燃吸。
③馬刀豆殼1個,燒存性,研末,每次3克,開水送服,每日3次。
④杵頭糠9克,芥菜子1.5克,研末,開水送服,每日1至2劑。
⑤推車蟲4只,培干研末,分兩次于早晚用甘蔗汁送服。忌食牛、羊、雞、鵝肉及鴨蛋。
⑥??诶K約15厘米長,水煎服,每日1至2劑。
⑦廣木香4.5克,代赭石、柿蒂各9克,竹茹6克,雞蛋2個,蜂蜜60毫升。前四味水煎取汁服,雞蛋調(diào)蜂蜜服,每日1劑。
外治法:
①壯醫(yī)藥線點灸中脘、膈腧、足三里、內(nèi)關、膻中。熱者加陷谷,寒者加梁門,虛者加氣海、關元、太溪、三陰交。每日1至2次,6日為1個療程。
②壯醫(yī)藥線點灸療法:熱者灸合谷、曲池、少商、太沖、期門、間使。寒者灸足三里、三陰交、中脘、章門。虛者灸內(nèi)關、足三里、膈腧、胃腧、三陰交、太溪。加指壓天突穴,每次指壓10至15秒,反復指壓3至5次。
內(nèi)外兼治:指壓合谷穴10分鐘,洗手果1個,燒灰,開水沖服。
心頭痛的治療方法
心頭痛是以胃部近心窩處疼痛為主癥的一種疾??;中醫(yī)診為“胃脘痛、胃痛”;西醫(yī)屬“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神經(jīng)能癥”等范疇。
病因病機:外邪侵襲或飲食所傷或惱怒優(yōu)思、導致谷道運行失常,使氣結(jié)心頭而致。
臨床表現(xiàn):主癥:胃部疼痛,或隱痛綿綿,或疼痛難忍,或痛如刀割,或痛如針刺,或痛如火灼,或攻撐作脹。疼痛或喜按或拒按。
兼癥:噯氣,反酸,不思飲食,口干或喜熱飲或喜冷飲或不欲飲,口苦,大便或不爽或干結(jié)或溏薄。
治療原則:調(diào)理谷道,行氣止痛。
內(nèi)治法:
①毛葉石楠、黃鱔藤、鹽膚木、海金沙、三月莓、七爪風、金櫻子、茅莓各50克,冰糖50克,泡酒6000毫升,一個月后內(nèi)服,每日20至30毫升。
②木通、公雀屎各適量,共研末,調(diào)白糖沖開水服,每日1劑。
③將絲瓜絡1個燒成灰,煮沸甜酒適量,加入白糖10克,內(nèi)服,每日1劑。
④野藍靛90克,瘦豬肉2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⑤胡蘿卜500克,羊肉500克,燉服,每日1至3劑。
外治法:
①針刺或藥線點灸頭維、風池、百會穴。
②藥線點灸中脘、胃腧、內(nèi)關、合谷、足三里,每日1次。
肺癆的治療方法
肺癆是以干咳或咳咯痰血、發(fā)熱、寢汗為主要特征的一種傳染性疾??;中醫(yī)診為“肺癆”;西醫(yī)屬“肺結(jié)核”范疇。
病因病機:正氣虛弱,癆蟲侵人,阻滯氣道,損傷龍路。
臨床表現(xiàn):主癥:咳嗽,咳血,發(fā)熱,寢汗。或干咳,或痰中帶血,或咯鮮血,或咳嗆氣急,或咳而無力,或氣喘少氣。
兼癥:手心、足心及胸口發(fā)熱,口干咽燥,兩顴發(fā)紅,胸痛,心煩失眠,日漸消瘦,男子遺精,女子月經(jīng)不調(diào)。
治療原則:殺癆蟲,通氣道,扶正補虛。
內(nèi)治法:
①楊桃葉、小葉金不換、苧麻各等分曬干打粉備用,每日15克,與豬肉煮50~100克,分3次服完。
②不出林、穿破石、石油菜各適量,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15日1個療程。
③鲇魚100克,油茶5克,胞衣50克,雞蛋1個,加大料煮成粥吃,每早1次,每次1劑,1個月為1個療程。
④七葉蓮、黃藤、不出林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劑。
外治法:
①藥線點灸肺腧、大杼、氣戶穴,每日1次。
②紫色獨頭蒜適量,搗爛敷雙足涌泉穴。
盲腸炎的治療方法
盲腸炎是以肚痛拒按(多為轉(zhuǎn)移性右下腹痛,呈逐漸加重的陣發(fā)性疼痛,最后呈持續(xù)性疼痛)、發(fā)熱、發(fā)冷發(fā)抖、想嘔、嘔吐、可有腫塊為主癥的一種疾病;中醫(yī)診為“腸癰”,西醫(yī)診為“闌尾炎”。
病因病機:
①飲食不節(jié),暴飲暴食,過食生冷、油膩、辛辣煎炒等,損傷谷道,使谷道功能失常,濕熱內(nèi)蘊,氣機不暢,濕熱氣血淤滯,蘊結(jié)于谷道所致。
②飽食后急劇運動或奔走,使谷道功能失常,氣血凝滯,血肉腐敗所致。
③寒溫不適或精神失常,使谷道不暢,龍路、火路不通,氣血運行失常,血肉腐敗所致。
臨床表現(xiàn):主癥:轉(zhuǎn)移性右下腹痛,開始呈逐漸加重的陣發(fā)性鈍痛,最后呈持續(xù)性疼痛,發(fā)熱,發(fā)冷發(fā)抖,想嘔,嘔吐,可有腫塊。
兼癥:頭暈,頭痛,周身困倦無力,不思飲食,屙瀉,大便難結(jié)。
治療原則:通谷道,調(diào)氣血,止疼痛。
內(nèi)治法:
①小涼傘30克,切開泡開水當茶飲,每日1劑。
②臭牡丹嫩苗15克,鐵芭芒9克,瘦豬肉30克,共蒸熟服,每日1劑。
③漆樹皮、一枝黃花各15克,野蕎麥根、白花蛇舌草各30克(均鮮品),水煎服,每日1劑。
④鮮鬼針萆、紅藤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⑤白花蛇舌草、一點紅、鬼針草各50克,兩面針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⑥虎杖、金銀花、獼猴桃、山豆根、十大功勞各12克,紅藤、旱蓮草各9克,—點紅6克,水煎服,每日1劑。
外治法:
①八角蓮根或野芙蓉葉適量,搗爛,加酒炒熱敷患處,每日1次。
②藥線點灸肚子痛點梅花穴、大橫、腹結(jié)、腹哀、三間、陽溪、曲池、商陽、二間。
內(nèi)外兼治:
①鮮木芙蓉90克,蝦鉗草60克,水煎取汁服,渣敷痛處,每日1劑。
②將桃仁12克(去衣膜)搗爛如泥,開水沖脹,每日2劑,另取生桐油、生石膏粉各適量混合敷痛處,每日換藥1次。
小腸氣的治療方法
小腸氣又稱為“小腸氣痛、盤腸氣”,患者在站立、行走及任何使腹壓升高(如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難、妊娠、分娩、腹水、舉重等)的情況下,肚子有一半圓形或橢圓形腫物向體表突出者稱為小腸氣。中醫(yī)診為“疝氣”,西醫(yī)的“腹外疝、腹股溝直疝、股疝、臍疝”等屬此范疇。
病因病機:
①先天不足,腹壁薄弱或缺損,使腹內(nèi)臟器得以經(jīng)薄弱處或缺損處突出。
②精志不舒,氣郁于內(nèi),膨脹而出。
臨床表現(xiàn):患者在站立、行走及任何使腹壓升高(如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難、妊振、分娩、腹水、舉重等)的情況下,肚子有一半圓形或橢圓形腫物向體表突出,輕者用手平推或患者平臥時胖塊可回納肚中而消失;較重者則不能回納,且常伴有肚子重墜、隱痛和大便難結(jié);重者常伴有陣發(fā)性肚痛、想嘔、嘔吐等,更甚者可出現(xiàn)發(fā)熱、汗出、臉色蒼白、四肢厥冷、尿少,甚至死亡。
治療原則:調(diào)理氣機,回納腫物。
內(nèi)治法:
①螳螂巢3只(培酥),絲瓜殼或皮適量(燒存性),共研末,以酒沖服,每曰1劑。
②六月雪、松根草、板藍根、水菖蒲、軟筋藤、酸藤根、銅盆果、細辛各15~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外治法:
①藥線點灸臍旁穴、中極、關元、歸來、腎腦、肝腧,每日1次,愈則止。同時
以馬鞭草適量,煎水于灸前洗患處。
②六月雪、大小發(fā)散、金耳環(huán)、木通、酢醬草、銅鉆、大鉆各適量,放水洗患處,每日1次。
③鮮地骨皮120克,生姜45克,搗爛如泥,攤于綢布上,包于疝囊上。
④鮮酸酢草、鮮滿天星各適量,調(diào)米湯敷肚臍,4小時后取下,毎日1次,6至7次為1個療程。
⑤松樹媽蟻窩1個,大楓葉、香茅草各240克,煎水外洗,每日1次。
內(nèi)外兼治:五角茄適量,食鹽少許,搗爛外敷患處,同時以仙人掌15克煎服,每日1次。
凍瘡的概述
凍瘡由于天氣寒冷而引起的,以局部皮膚紅腫癢痛為主癥的一種疾??;中醫(yī)、西醫(yī)也都診為“凍瘡”。
病因病機:寒氣侵襲,龍路受阻,氣血運行不暢所致。
臨床表現(xiàn):局部皮膚初起呈蒼白色,漸變紫紅斑塊,腫痛、瘙癢或麻木,日久不愈可變黑,糜爛作膿。好發(fā)于手足及耳廓。
治療原則:散寒邪,通龍路。
外治法:
①鵝腦1個,涂擦患處。
②蟹殼燒存性,蜂蜜各適量,研末調(diào)勻涂患處。
③金絲草適量,水煎洗患處。
④生姜、辣椒(去籽)各60克,浸泡于95%酒精300毫升中,10—15天后可用涂患處,每日1~2次。
⑤生南瓜適量,切碎,擦患處,自感發(fā)熱為度,早晚各1次。
⑥鵝掌皮適量,焙干研末,以生油調(diào)勻涂患處。
⑦鮮蘿卜適量,煎水外洗。
⑧武打?qū)④娋疲ㄈf康精)外搽患處。
跌打外傷的治療方法
內(nèi)治法:
①大力王、杜仲、千斤拔、地枇杷各適量,用豬尾1條燉服,每曰1劑。
②千斤拔、雙鉤藤根、黃狗頭各30克,水蜈蚣、滿山香、兩面針、骨碎補、百花丹、竹節(jié)萊各15克,排錢草6克,浸酒2000毫升,15日可服,每次20毫升,每日3次。
③紅絲草、蘇木、兩面針、血見愁各適量,浸酒內(nèi)服。
④將漆樹根60克,納人1只老公雞(去毛及內(nèi)臟)的腹中加適量酒燉爛服,每日1至3劑。
⑤鮮鳥不站、九節(jié)楓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劑。
⑥三月泡90克,浸酒1000毫升,每次服20毫升,每日2次。
⑦餓瑪璜、百解各30克,虎杖、田基黃、山菠蘿各15克,山枝子、鳥不站各9克,水煎服,每日1劑。
⑧螃蟹搗爛,用米酒沖服,每次1只,每日3次,7日1個療程。
外治法:
①韭菜根、老茄根、香附、雞心七各適量,搗爛加酒炒熱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
②楓樹葉、串魚木葉各適量,共搗爛,加酒炒熱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
③澤蘭、大駁骨、紅棕櫚根、田基黃、鵝不食草各適量,共搗爛,加酒炒熱敷患處,每天換藥1次。
④鵝不食草、斑鳩酸、老姜、松木心、透骨消、榕樹須、韭萊頭、蔥頭、黃泥各適量,共搗爛敷患處。
⑤雞頭藤、鉤藤、青桐木皮、老松皮各適量,煎水外洗患處,每日1劑。治跌打扭傷。